跳转到内容

維基詞典,自由的多語言詞典
U+6B62, 止
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-6B62

[U+6B61]
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
[U+6B63]

漢字

字源

[编辑]

腳掌的象形。是「」的初文,但本義指整個腳掌。「止」和像右手的形「又」一樣是三指,漢字中常以三代指多。在古文字早期,通常一字正反左右無別,因此像左腳形或像右腳形皆是「止」。今文字「止」繼承自左腳象形,而右腳象形隸定為「𣥂」,也固定在了一些字如「」中。「止」還有倒寫左腳的異體「」、向左左腳異體「𫝀」、向右左腳異體「」。這些在中古字書中被訓讀了很多其他的字,但近代以來的越來越多的出土上古文獻證明皆是「止」的異體。

「止」商代金文是填實的足形,象形程度很高。同時期的甲骨文就廣泛採用其輪廓,變得不那麼象形了。商代後期「止」形稍訛,代表腳趾根部的一撇收短,「止」不再封口;「止」外側的一筆不斷延長。西周和後世「止」形基本繼承本形。戰國秦簡始見「止」外側變成豎彎橫又最終斷開的「止」,此形最終成為主流,是隸楷所本。

「止」在商代用作本義,指整個腳掌,又用作人名方國名,也通「」。[1]周代金文用作人名。[1]戰國竹簡「止」假借停止和足夠義,沿用至今。「止」被久假不還,後世累增「足」造「趾」字。「止」(趾)的字義也縮小了,「止」(趾)由指整個腳掌而縮小為腳趾,整個腳掌由「」字代替,現代漢語又被「」字代替。「足」本指整個大腿到腳板,也含義縮小被「」代替後又被「」字代替。

古代字體(
西周 戰國時期 說文解字
(漢·許慎
《六書通》
(明·閔齊伋
金文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文字 秦系簡牘文字 小篆 傳抄古文字

筆順

[编辑]
筆順
0 strokes

参考

[编辑]

漢語

[编辑]
漢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:
維基百科

讀音

[编辑]


韻圖
讀音 # 1/1
(23)
(19)
調 上 (X)
開合
反切
白一平方案 tsyiX
擬音
鄭張尚芳 /t͡ɕɨX/
潘悟雲 /t͡ɕɨX/
邵榮芬 /t͡ɕieX/
蒲立本 /cɨX/
李榮 /t͡ɕiəX/
王力 /t͡ɕĭəX/
高本漢 /t͡ɕiX/
推斷官話讀音 zhǐ
推斷粵語讀音 zi2
白一平沙加爾系統1.1 (2014)
讀音 # 1/1
現代北京音
(拼音)
zhǐ
構擬中古音 ‹ tsyiX ›
構擬上古音 /*təʔ/
英語翻譯 foot; stop

來自白一平–沙加爾系統的上古漢語標註筆記:

* 圓括號 "()" 表示存在不確定;
* 方括號 "[]" 表示身分不確定,例如 *[t] 的尾音有可能是 *-t 或 *-p;
* 尖角括號 "<>" 表示接中辭;
* 連字號 "-" 表示語素範圍;

* 句號 "." 表示音節範圍。
鄭張系統 (2003)
讀音 # 1/1
序號 17297
聲符
韻部
小分部 0
對應中古韻
構擬上古音 /*kjɯʔ/
注釋

釋義

[编辑]
  1. 。后作“”。
  2. (鳥類等)栖息
  3. 居住
  4. 停止。例:適可而止
  5. 制止阻止。使…停。例:止血

翻譯

[编辑]

组词

[编辑]
見:附录:漢語詞彙索引/止

日語

[编辑]

二年級漢字

讀音

[编辑]

朝鮮語

[编辑]

讀音

[编辑]
訓讀 그칠 (kuchil)
音讀 (ci)

越南語

[编辑]

讀音

[编辑]


異體字

:若字形无法正常显示,请安装Unicode擴展字形档。)
  1. 1.0 1.1 “漢語多功能字庫:止”, (请提供作品标题)[1], 访问于2018-04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