𦬫
外观
|
跨語言
[编辑]漢字
[编辑]來源
[编辑]漢語
[编辑]字源1
[编辑]形聲漢字:意符 艹 + 聲符 犬 (上古 *kʰʷeːnʔ) 。
源自1922年出土東漢《熹平石經》周易殘碑從「𦬦」隸變的字形,由於隸變過程中普遍從「竹」者混同訛變成「艸」,其筆畫那一點也當成石花忽略,而認定「芖」形不被重視[1][2];直到戰國秦漢簡帛書陸續出土隸定,才確認為從「艸」從「犬」。
釋義
[编辑]關於「𦬫」的發音和釋義,請見「笑」。 (此字是「笑」的異體字。) |
出處
[编辑]- ↑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:《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·卷五》,四川辭書出版社. 1985-08-01. 另見討論
- ↑ 杜忠誥, 說文篆文訛形釋例, 文史哲出版社. 2002: 222, ISBN 978-957-549-417-9
字源2
[编辑]關於「𦬫」的發音和釋義,請見「疑(𦬦(疑)的類推,臺灣戶政用字)」。 (此字是「疑」的異體字。) |
來源
[编辑]分类:
-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B區段
- 漢字字元
- 跨語言詞元
- 跨語言符號
- 形聲漢字
- 漢語詞元
- 官話詞元
- 四川話詞元
- 東干語詞元
- 粵語詞元
- 台山話詞元
- 贛語詞元
- 客家語詞元
- 晉語詞元
- 閩北語詞元
- 閩東語詞元
- 泉漳話詞元
- 潮州話詞元
- 吳語詞元
- 湘語詞元
- 中古漢語詞元
- 上古漢語詞元
- 漢語漢字
- 官話漢字
- 四川話漢字
- 東干語漢字
- 粵語漢字
- 台山話漢字
- 贛語漢字
- 客家語漢字
- 晉語漢字
- 閩北語漢字
- 閩東語漢字
- 泉漳話漢字
- 潮州話漢字
- 吳語漢字
- 湘語漢字
- 中古漢語漢字
- 上古漢語漢字
- 漢語動詞
- 官話動詞
- 四川話動詞
- 東干語動詞
- 粵語動詞
- 台山話動詞
- 贛語動詞
- 客家語動詞
- 晉語動詞
- 閩北語動詞
- 閩東語動詞
- 泉漳話動詞
- 潮州話動詞
- 吳語動詞
- 湘語動詞
- 中古漢語動詞
- 上古漢語動詞
- 漢語形容詞
- 官話形容詞
- 四川話形容詞
- 東干語形容詞
- 粵語形容詞
- 台山話形容詞
- 贛語形容詞
- 客家語形容詞
- 晉語形容詞
- 閩北語形容詞
- 閩東語形容詞
- 泉漳話形容詞
- 潮州話形容詞
- 吳語形容詞
- 湘語形容詞
- 中古漢語形容詞
- 上古漢語形容詞
- 漢語專有名詞
- 官話專有名詞
- 四川話專有名詞
- 東干語專有名詞
- 粵語專有名詞
- 台山話專有名詞
- 贛語專有名詞
- 客家語專有名詞
- 晉語專有名詞
- 閩北語專有名詞
- 閩東語專有名詞
- 泉漳話專有名詞
- 潮州話專有名詞
- 吳語專有名詞
- 湘語專有名詞
- 中古漢語專有名詞
- 上古漢語專有名詞
- 帶「𦬫」的漢語詞
- 漢語名詞
- 官話名詞
- 四川話名詞
- 粵語名詞
- 台山話名詞
- 贛語名詞
- 客家語名詞
- 晉語名詞
- 閩北語名詞
- 閩東語名詞
- 泉漳話名詞
- 潮州話名詞
- 吳語名詞
- 湘語名詞
- 中古漢語名詞
- 上古漢語名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