尌
跳到导航
跳到搜索
|
漢字
- 尌
壴 | 寸 |
字形拆解/相關派生漢字 | |
---|---|
說文解字 | |
---|---|
立也。从壴从寸,持之也。讀若駐。 ——《說文解字》 |
康熙字典 | |
---|---|
《寅集上》《部》 尌 《唐韻》常具切《集韻》殊遇切,𠀤音澍。《說文》立也。从壴,从寸持之也。《乾坤鑿度》定風尌信。《註》聖人尌立卦也,卦信風以能相應也。 又童僕曰尌子。《後漢·𨻰寔傳》耘夫牧尌。 又姓。《左傳》鄭大夫尌拊。 又《集韻》㕑遇切,音住。義同。《集韻》或作侸𠊪。《總要》从寸,諧豈聲。《小篆》作豎,楷作竪。亦通作樹。徐鍇曰:樹之言豎也。《正字通》按樹立,樹藝皆借樹。會植立意,義通。非樹專指木類,樹立樹藝必用尌也。——《康熙字典》 |
字源[编辑]
「尌」是「樹」的本字,而「尌」又本作「权」。「权」是會意字,從「木」從「又」。從「木」,表示和樹木有關;從「又」,「又」為右手象形,會以手植樹之意,又引申為樹木。商代文字用「权」,西周文字加「豆」為聲符作「尌」,「木」省為「屮」,「屮」和「豆」組合在一起和「鼓」的簡體「壴」混同。秦文字「又」多加一橫作「寸」。因為意符「木」損壞,為明確表意後世又累增意符「木」造「樹」字。
商代文字 | 西周文字
|
戰國文字 | 《說文》 (東漢)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甲骨文 | 金文
|
秦系簡牘
|
籀文 | 小篆
|
![]() ![]() |
![]()
|
![]()
|
![]() |
![]() ![]()
|
参考[编辑]
编码[编辑]
“尌”的Unihan資料 | |
---|---|
|
汉语
- 尌
讀音[编辑]
上古音(白一平-沙加爾系統,2011年) | 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查閱自網址:Baxter-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(Version 1.00, 20 Feb. 2011),查閱日期 2012-12-04。
|
日语
尌
讀音[编辑]
朝鲜语
- 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