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例

維基詞典,自由的多語言詞典

漢語[編輯]

寫法[編輯]

規範字簡化字):(中國大陸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)
傳統字(中國大陸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)
國字標準字體(臺灣)
香港標準字形(香港、澳門)

讀音[編輯]


  • 日語:比例ひれい)——[名·自サ] 比例(關係)。
  • 比例配分  (按)比例分配。

    釋義[編輯]

    1. 謂比照事例、條例。
      宋·司馬光《辭知制誥第三狀》:「夫以資塗用人,不問能否,比例從事,不顧是非,此最國家之弊法。」
      《明史‧姜志禮傳》:「繼此而封,尚有瑞、惠、桂三王也,倘比例以請,將予之乎?不予之乎?」
    2. 可作比照的事例、條例。
      漢·王充《論衡‧程材》:「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,置之於下第。法令比例,吏斷決也。文吏治事,必問法家。」
      《南齊書‧王僧虔傳》:「世中比例舉眼是,汝足知此,不復具言。」
      《紅樓夢》第二二回:「賈璉聽了,低頭想了半日,道:『你竟糊塗了!現有比例。那林妹妹就是例。往年怎麼給林妹妹做的,如今也照樣給薛妹妹做就是了。』」
    3. 比擬;比較。
      田北湖《論文章源流》:「夫古之作者,擇言以對待,援義以比例,雖在約舉,罔不昭灼。」
      周素園《貴州民黨痛史》第二編第四章:「觀諸工,則洋貨成自機器,物美價廉,最易暢鋪,舊日製造之款式既拙,費工且較洋貨尤多,不待比例已可決其必敗。」
      魯迅《南腔北調集‧談金聖嘆》:「他的『哭廟』,用近事來比例,和前年《新月》上的引據三民主義以自辯,並無不同。」
    4. 一種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。如:合唱隊裏女學生比例太高,要增加男生。
    5. 兩個同類數相互比較,其中一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。如:這個牧區,成人與兒童的比例約為三比一。
    6. 指一種事物受他事物影響,而隨之增減升降的關係。
      王國維《<紅樓夢評>論》:「生活之於苦痛,二者一而非二,而苦痛之度,與主張生活之欲之度為比例。」
    7. 當兩個比 a:b 和 c:d 的比值相等時,稱這四個量 a、b 和 c、d 成比例,記作 a:b=c:d。

    出處[編輯]

    使用[編輯]

    示例[編輯]

    [4] 記者查閱各校的招生簡章時發現,今年名牌高校的熱門專業推免生比例大多超過半數,有的專業甚至全部招收推薦免試生。清華北大等熱門學科保研比例過半 被指違背公平‎[永久失效連結]
    [4] 而根據學校的反饋,我市2011年高考文理比例已經告別之前不合理的1:1,選擇理科的學生明顯超過文科,文理比例越來越合理。明年高考文理比例較協調‎

    用法說明[編輯]

    相關詞彙[編輯]

    • 近義詞:份額佔有分量
    • 反義詞:
    • 派生詞:
    • 同音詞(現代標準漢語):
    • 相近詞彙:
    • 常見詞語搭配:(不)~|~

    翻譯[編輯]

    日語

    〉【ひれい】Template:Ja-名·$9サ 比例(關係)。

    比例配分

    (按)比例分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