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錄:军衔
跳到导航
跳到搜索
各个国家根据自身实际在长期实战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军衔制度,但总地来说,所有军队的军衔结构基本上都包括如下级别:
- 士兵
- 新兵(列兵)
- 二等兵
- 一等兵
- 上等兵
- 士官
- 下士
- 中士
- 上士
- 士官長
- 軍官
- 尉官
- 准尉
- 少尉
- 中尉
- 上尉
- 大尉
- 校官
- 少校
- 中校
- 上校
- 大校
- 将官
- 准将
- 少将
- 中将
- 上将
- 大将
- 尉官
有的国家还有战时特殊军衔,如德国的一級上將、元帅,日本的大将、元帥等。有的国家在和平时期还有荣誉军衔,如中国的元帅。美国的将官衔制中还有非常特殊的四星上将与五星上将,它们都代表了极高的统率力,而其中的五星上将更要有极高的军事才能或功绩。
建议修订: 前苏联有“大尉”军衔。中国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授衔也有“大尉”军衔。日本的“大尉”军衔,则是其尉官军衔“少尉、中尉、大尉”的最高一级。 日本的“大将”也非战时特殊军衔,而是其将官军衔“少将、中将、大将”最高一级。日本的校级军衔是“少佐、中佐、大佐”。 不少国家在“上将”之上还设有最高一级的“大将”,如中国上世纪50年代即有“大将”军衔,目前俄罗斯、朝鲜、古巴、越南等均设有“大将”军衔。 美国四星上将并非特殊军衔,而是将官军衔“准将、少将、中将、上将”的最高一级,因为从准将的一颗将星数起,上将就是四颗将星。 美国的五星上将通常战时才授予,在上将的四颗将星外,再加一颗将星,外国通常视为美国的元帅军衔,所以汉译时可译为“五星上将”,也可译为“元帅”。 中国五十年代的元帅并非荣誉军衔,而是实质的最高军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