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基詞典,自由的多語言詞典
U+9AA8, 骨
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-9AA8

[U+9AA7]
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
[U+9AA9]

漢字

字形拆解/相關派生漢字
  • 系列#0568():
  • 系列#1036():
  • 說文解字
    肉之覈也。从冎有肉。凡骨之屬皆从骨。

    ——《說文解字

    康熙字典
    《亥集上》《骨部》 骨
    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忽切《集韻》吉忽切,𠀤音汨。《說文》肉之覈也。《釋名》骨,滑也。骨堅而滑也。《靈樞經》腎主骨,張筋化髓榦,以立身。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》以酸養骨。《註》酸木味,木根立地中似骨。《疏》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精神者,天之分。骨骸者,地之分。屬天,淸而散。屬地,濁而聚。

    又牲骨。《禮·祭統》凡爲俎者,以骨爲主。《儀禮·鄕射禮註》以骨名肉,骨貴也。

    又姓。《隋書·骨儀傳》骨儀,京兆長安人。

    又《唐書·東夷傳》新羅,其族名第一骨,第二骨,以自別。

    又苦骨,苦參別名。

    又多骨,白荳𦸅別名。見《本草綱目》。

    ——《康熙字典

    字源[编辑]

    「骨」本作「」,「冎」即像骨架相疊形。商周文字「骨」和「」皆作「冎」,商代金文中「冎」或橫置,甲骨文僅有豎置的「冎」,豎置的被後世所傳承。戰國文字普遍把「冎」獨字和作為意符加上了意符「」作「骨」(「」字例外,仍以未加「肉」的「冎」為意符),而作為聲符的「冎」加「」作「咼」(「」字例外,隨「骨」加「肉」變「骨」聲)。戰國楚系文字省略了「冎」之間連接的骨頭僅剩二倒「」形,二倒「工」形又或增繁訛成二「」形。這種省略或訛變沒有出現在秦系文字中,今文字隸楷繼承了秦系文字「骨」,除了筆畫經歷了隸變外大體上一致,唯隸楷「冎」中連接的那根骨頭常寫作「𠆢」形,如今向右「」形是明清印刷體根據《說文》小篆刊正字形後開始流行的。《說文》所有從「冎」的形體都有和古文字不符的問題,《說文》小篆「冎」是根據隸書錯誤反推得到的。《說文》又以為「」是「冎」省,也不正確,二字在古文字中相差很大,只是在錯誤反推的《說文》小篆中二字有些像。上世紀中國大陸的印刷體新字形又將「冎」中改為「𠃍」形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「骨」雖然在文字上被加上了「肉」,但它仍表示的是語言中骨頭而非骨肉相連(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視「肉」為冗餘意符),真正表示骨肉相連的是「」(本作「」、「」),而「肯」用到的省去部分形體的「冎」,「骨」可能佔據了「肯」的「冎」「肉」相連的組合,所以「肯」只能從省略的「冎」。

    古代字體(
    戰國時期 說文解字
    (漢·許慎
    《六書通》
    (明·閔齊伋
    金文 甲骨文 楚系簡帛文字 秦系簡牘文字 小篆 傳抄古文字

    筆順[编辑]

    筆順
    0 strokes

    参考[编辑]

    编码[编辑]

    ”的Unihan資料

    漢語[编辑]

    漢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:
    維基百科

    讀音[编辑]

    上古音(白一平-沙加爾系統,2011年)

     查閱自網址:Baxter-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(Version 1.00, 20 Feb. 2011),查閱日期 2012-12-04。

    現代北京音(漢語拼音)中古音構擬上古音英義
    kwot/*kˁut/bone


    註解
    • gǔ - 常用音;
    • gū - 用於部分口語詞中,如骨朵兒骨碌
    • gú - 用於部分口語詞中,如骨頭
  • 粵語
  • 贛語
  • 客家語
  • 晉語
  • 閩北語
  • 閩東語
  • 閩南語
  • 吳語
  • 湘語

    • 各地讀音
    語言 地區
    標準漢語 北京 /ku²¹⁴/
    /ku³⁵/
    哈爾濱 /ku²¹³/
    天津 /ku¹³/ ~折
    /ku²¹/ ~頭
    濟南 /ku²¹³/
    青島 /ku⁵⁵/
    鄭州 /ku²⁴/
    西安 /ku²¹/
    西寧 /kv̩⁴⁴/
    銀川 /ku¹³/
    蘭州 /ku¹³/
    烏魯木齊 /ku²¹³/
    武漢 /ku²¹³/
    成都 /ku³¹/
    貴陽 /ku²¹/
    昆明 /ku³¹/
    南京 /kuʔ⁵/
    合肥 /kuəʔ⁵/
    晉語 太原 /kuəʔ²/
    平遙 /kuʌʔ¹³/
    呼和浩特 /kuəʔ⁴³/
    吳語 上海 /kuəʔ⁵/
    蘇州 /kuəʔ⁵/
    杭州 /kuoʔ⁵/
    溫州 /ky²¹³/
    徽語 歙縣 /kuʔ²¹/
    屯溪 /ku⁵/
    湘語 長沙 /ku²⁴/
    湘潭 /ku²⁴/
    贛語 南昌 /kuɨʔ⁵/
    客家語 梅縣 /kut̚¹/
    桃源 /kut̚²²/
    粵語 廣州 /kwɐt̚⁵/
    南寧 /kɛɐt̚⁵⁵/
    香港 /kwɐt̚⁵/
    閩語 廈門 (泉漳) /kut̚³²/
    福州 (閩東) /kɔuʔ²³/
    建甌 (閩北) /ko²⁴/
    汕頭 (潮州) /kuk̚²/
    海口 (海南) /kut̚⁵/

    韻圖
    讀音 # 1/1
    聲紐 (28)
    韻類 (56)
    聲調 入 (Ø)
    開合
    四等
    反切
    白一平方案 kwot
    擬音
    鄭張尚芳 /kuət̚/
    潘悟雲 /kuot̚/
    邵榮芬 /kuət̚/
    蒲立本 /kwət̚/
    李榮 /kuət̚/
    王力 /kuət̚/
    高本漢 /kuət̚/
    推斷官話讀音 gu
    推斷粵語讀音 gwat1
    白一平沙加爾系統1.1 (2014)
    讀音 # 1/1
    現代北京音
    (拼音)
    構擬中古音 ‹ kwot ›
    構擬上古音 /*kˁut/
    英語翻譯 bone

    來自白一平–沙加爾系統的上古漢語標註筆記:

    * 圓括號 "()" 表示存在不確定;
    * 方括號 "[]" 表示身分不確定,例如 *[t] 的尾音有可能是 *-t 或 *-p;
    * 尖角括號 "<>" 表示接中辭;
    * 連字號 "-" 表示語素範圍;

    * 句號 "." 表示音節範圍。
    鄭張系統 (2003)
    讀音 # 1/1
    序號 4321
    聲符
    韻部
    小分部 2
    對應中古韻
    構擬上古音 /*kuːd/
    注釋

    翻譯[编辑]

    组词[编辑]

    見:附录:漢語詞彙索引/骨

    日語[编辑]

    日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:
    維基百科 ja

    讀音[编辑]

    释义[编辑]

    (ほね) (hone

    1. 骨,骨头
    2. 骨灰遗骨
      骨を捡う
      捡骨灰
    3. 志气骨气
      骨のある人
      有骨气的人
    4. 要领。
      骨をのみこむ
      掌握窍门
    5. (器物的)骨架
      かさの骨
      伞的骨架
    6. 费力,麻烦。
    • 骨を刺す
      • ①(寒冷)刺骨②讽刺
    • 骨を拾う
      • ①处理善后②继承遗志

    组词[编辑]

    朝鮮語[编辑]

    讀音[编辑]

    音讀 (kol)

    越南語[编辑]

    讀音[编辑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