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基詞典,自由的多語言詞典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U+7678, 癸
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-7678

[U+7677]
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
[U+7679]

漢字

字形拆解/相關派生漢字
  • 系列#0610():
  • 說文解字
    冬時,水土平,可揆度也。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。癸承壬,象人足。凡癸之屬皆从癸。

    ——《說文解字

    釋名
    癸,揆也,揆度而生,乃出之也。
     

    ——《釋名

    康熙字典
    《午集中》《癶部》 癸
    〔古文〕𤼩《唐韻》居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頸誄切《正韻》古委切,𠀤規上聲。十干之末。《說文》冬時水土平,可揆度也。《正韻》癸者,歸也。於時爲冬,方在北,五行屬水,五運屬火。《史記·律書》癸之爲言,揆也。言萬物可揆度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𨻰揆于癸。又歲月日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癸曰昭陽。月在癸曰極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之月,其日壬癸。《註》日之行,東北從黑道,閉藏萬物,月爲之佐,時萬物懷任于下,揆然萌芽,又因以爲日名焉。又呼庚癸,軍中隱語也。《左傳·哀十三年》吳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,對曰: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,則諾。《註》庚,西方主穀。癸,北方主水。《疏》軍中不得出糧與人,故作隱語爲私期也。又天癸,天乙所生之癸水。《黃帝素問》女子二七,而天癸至。《方書》男之精,女之血,先天得之以成形,後天得之以有生,故曰天癸。又姓。《姓苑》出齊癸公,後宋癸仲知嚴州軍。《說文》本作癸,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。癸承壬,象人足。《六書正譌》交錯二木,度地以取平也。義同準。篆从二木,象形。因聲借爲壬癸字。隸別作癸揆楑,𠀤通。

    ——《康熙字典

    字源[编辑]

    「癸」像種古兵器形,是「」的初文,是一種戟,但一直用於假借第十天干名。商周文字「癸」形態多變,四端或出頭或不出頭,或旋轉45度。但旋轉45度不出頭即「」,所以這種形態逐漸少見。西周以來四端的短橫或改作向外弧線,「癸」下的倒「」形(「」,漢字中「八」「丷」互換、「𠆢」倒「𠆢」形互換非常常見)或改作二豎。戰國文字繼承之,楚簡二豎演又變成「八」形。戰國金文或把「癸」改作從「戈」「圭」聲的形聲字作「𫻮」,見於越王者旨於賜戈。「𫻮」亦用作天干名,旁證「癸」是種古兵器,和「戣」屬於替換聲符的關係。「戣」的意符或替換成近義的「金」作「」,是燕文字的寫法。秦簡「癸」中的倒「𠆢」形又訛作「𠆢」形,「癸」下變成了三「𠆢」形;「癸」上則保持原樣,但又或增筆類化成「」形。隸楷繼承「癶」形寫法,把秦文字的三「𠆢」的上兩「𠆢」隸作橫或「亠」形,就形成了「天」、「夫」、「⿱工八」、「⿱土八」形,「天」形成為主流,今「癸」就此定型。《說文》籀文「癸」下進一步訛作「矢」。

    也有說「癸」是測圓工具,是「」的象形。

    古代字體(
    西周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說文解字
    (於漢朝編纂)
    金文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金文 楚系簡帛文字 秦系簡牘文字 籀文(大篆) 小篆

    参考[编辑]

    编码[编辑]

    “癸”的Unihan資料

    漢語[编辑]

    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:

    讀音[编辑]

    上古音(白一平-沙加爾系統,2011年)

     查閱自網址:Baxter-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(Version 1.00, 20 Feb. 2011),查閱日期 2012-12-04。

    現代北京音(漢語拼音)中古音構擬上古音英義
    guǐkjwijX/*kʷijʔ/10th heavenly stem

    组词[编辑]

    見:附录:漢語詞彙索引/癸

    日語[编辑]

    日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:

    讀音[编辑]

    朝鮮語[编辑]

    讀音[编辑]

    音讀 (kyey)

    越南語[编辑]

    讀音[编辑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