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
- 夌
說文解字
|
越也。从夊从𡴆。𡴆,高也。一曰夌𢕌也。 ——《說文解字》
|
康熙字典
|
《玉篇》古文陵字。註詳阜部八畫。《說文》越也。从夊从𡵉,高也。一曰夌𢕌也。《徐曰》夌𢕌,漸𤰞迆也。史記,泰山之高,跛牂牧其上,夌𢕌故也。
——《康熙字典》
|
甲骨文從「木」省從「人」,構意不明,疑為樹木在人上會凌駕意。「乘」則是人站在樹木上,「夌」省「木」下樹幹,「乘」省「木」上樹枝,西周金文兩字的人形又同時加人足象形「止」,可能有一定關聯。「夌」是凌越的「凌」的本字,而「凌」本義是冰凌。後世「凌」吞并了「夌」。「夌」又引申出高義,所以稱山丘為「陵」。「夌」漢隸常隸定為「麦」形,唐代頒布的楷書選擇了另一種更貼近古文字的隸定,即今「夌」形。現代大陸簡化字以「麦」為「麥」簡化字。
|
上古漢語
|
棱
|
*rɯːŋ
|
稜
|
*rɯːŋ
|
輘
|
*rɯːŋ
|
倰
|
*rɯːŋ
|
祾
|
*rɯːŋ, *rɯŋ
|
踜
|
*rɯːŋs
|
凌
|
*rɯŋ
|
菱
|
*rɯŋ
|
陵
|
*rɯŋ
|
綾
|
*rɯŋ
|
鯪
|
*rɯŋ
|
淩
|
*rɯŋ
|
夌
|
*rɯŋ
|
蔆
|
*rɯŋ
|
崚
|
*rɯŋ
|
掕
|
*rɯŋ
|
𩜁
|
*rɯŋs
|
庱
|
*r̥ʰɯŋ, *r̥ʰɯŋʔ
|
睖
|
*r̥ʰɯŋ
|
- 夌
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