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lk:馬虎

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。
維基詞典,自由的多語言詞典

匿名用户对词条的意见[编辑]

以下是匿名用户219.77.175.218对词条的意见,因不符合正文格式移动至此。--Rspd 2009年1月31日 (六) 18:26 (UTC)[回复]

補訂(請斟酌採納):維基認為馬虎或馬馬虎虎一詞乃來自滿語lalahuhu,吾認為非也,「馬虎」一詞大約在元代已趨於成詞,如崔遵《和裕之》:「行李西來便得君,相從回首七經春。君方備悉原思病,我亦私憐仲父貧。底事卻成今日別,枯腸難著此愁新。鳶肩火色真將驗,馬虎何勞更問辛。」 (《元遺山詩集箋注》附錄,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9 年,695 頁) 但尚未見有表「草率,馬虎」義的用例。《清稗類鈔‧方言類‧上海方言》上有寫:「馬馬虎虎,顢頇也,實即模模糊糊之轉音耳。混天糊塗,糊塗之至也。」,而 1834年的《正音撮要》亦有「清清楚楚;麻麻糊糊」一條反義詞對比。另外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九十二回:「我也勸他,說已經出到了二百四十萬了,還有那六十萬,值得了多少,麻麻糊糊拿了出來,好歹顧全個大局。」,當然少不了《孽海花‧第六回》:「馬馬虎虎逼著朝廷簽定,人不知鬼不覺依然把越南暗送。」而除《清稗類鈔》及《正音攝要》外,如朱自清《古詩一首》:「這兩句單從文義上看,只是說麻麻糊糊辦完了公事,上快閣看晚晴去了。」,裏面的麻麻糊就與馬馬虎虎是同義,而1935年周作人在《苦竹雜記‧模糊》亦考證了:「模糊今俗語云麻糊,或寫作馬虎。我想這不必一定用動物名,還是寫麻糊字,而南北可通用。」,劉瑞明《『馬』與『狗』的諧音示虛趣難詞》前引文認為「模糊」最早本是「麻糊」的寫法。「麻糊」見字明義,是真實理據,而「馬虎」是隱實趣寫。另外李銘的《馬虎考》:「現在普通話叫『不認真』、『不清楚』做『麻糊』,也有寫作『蠻糊』,『麻麻糊糊』也有作『馬馬虎虎』。按《莊子‧說劍篇》:『劍士皆逢頭特鬢,垂曼胡之纓。』陸德明音義引司馬彪云:『曼胡之纓,謂麤纓無紋理也。』『曼胡』正是蠻糊之意。」另外,李銘又提出,馬馬虎虎是滿漢相互影響的結果:「野胡、夜胡,蓋亦指麻胡。此語傳入滿洲,滿人因稱假面為『瑪呼』。世人所云『裝瑪呼』者,即裝假面,亦即裝鬼臉之意。蓋又由滿語傳入漢語中。又輾轉訛變而謂裝糊塗為『裝瑪呼』,遂混『瑪呼』與『模糊』為一,而『模模糊糊』,亦作『馬馬虎虎』矣。」(李銘,《馬虎考》,逸經第九期,1936)另外擘黃的《麻胡考》亦謂:野胡「蓋亦指麻胡,傳入滿州,因稱假面為『瑪呼』。」(《現代評論》第4 卷‧第80期),又馬思周《滿漢合造「媽虎子」》認為「『媽虎子』是滿漢語融合的產物」,清代滿族的『媽呼(狐)』只有兩個義項:指鬼臉,指怪獸。」「漢族『麻胡』,清代以前指人、指醜、指鬼。」融合後滿語排擠了漢語,唯「獸」(或怪獸)及其引申義「惡魔」得以行世。漢語改變滿語,使該詞成為嚇唬小孩兒的專用語。(《吉林師範學院學報》1998年第4期) ,最後吳慶峰《「麻胡」討源》:「『馬虎』同『米馬糊』、『麻糊』一樣,是由『模糊』轉來。」(《山東大學師範學報》1983年第3期)

滿語的馬馬虎虎應是buksuhuri或hvluri malari,而滿語的lalahuhu,本來查《滿語雜識》也無其詞,但近日偶讀愛新覺羅‧瀛生一文,原來是有lahu一詞,滿語本義為「打獵沒本領」,北京等地方言謂「行事不利」、「找不緊」為lahu。其實lahu,這個詞在北京話就是「喇忽」(而不是「馬虎」),「喇忽」是粗心、疏忽、漫不經心的意思(同樣,王惠樵的《河東方言語詞輯考》中亦謂「河東俗謂人凡事不經意,大大列列為『喇忽』」),而其疊詞亦可引申為對什麼都不在意,馬馬虎虎。如老舍《全家福》第一幕:「林三嫂三十好幾了,還像個孩子,喇喇忽忽的。」,胡零《識時務者》:「沒什麼,因為我這個人喇喇忽忽的,有很多不好的地方」可見維基的解釋不盡然錯,但不準確,故特此舉正。